古人用木炭火取暖,这种习惯由来已久。尤其是古代的北方,因为北方寒冷,所以必须要在冬天采取一些取暖的措施。其实,这种习惯在现在的北方农村依然还存在,人们晚上做饭的碳火会装到火盆里取暖。
如果在一个密闭的环境里,这种操作是有可能一氧化碳中毒的,但是,要达到接近密闭的房屋,需要混凝土墙和玻璃窗之类的。但是古代密封性最好的屋顶就是瓦了,这种屋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所以不至于让房屋密闭,而茅草屋就更不具备密封效果了。
古人又不是神仙,怎么会没有中毒,古人因为一氧化碳死的人多了去了,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不例外。
南宋时期,在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一段记载:解煤火毒中煤炭毒,土坑漏火气而臭秽者,人受熏蒸、不觉自毙、其尸极软,与夜卧梦魔不能复觉者相似。房中置水一盆,并使窗户有透气处,则煤炭虽臭,不能为害,饮冷水可解。或萝卜捣汁灌之,鼻移向风吹便醒。你看,这如何救助一氧化碳中毒都已经编制成书了,这说明一氧化碳中毒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
由于明清各代,故宫火灾频发,故宫内部木制构件太多,必须注重防火功能,所以采取相对安全的地暖措施,小一些的宫殿自求多福,有个小手炉暖暖手也是一种办法。
通过这种地炕的方式能使排烟比较顺畅,估计溥仪出事那天使用的木炭有问题,导致燃烧不完全,或者风向有变,借来了东风,看图可知,排烟口一般选在东山墙。
古代民间多采用烟囱实现排烟功能,为了怕火焰余烬掉落到附近的柴草堆上,通常还要把烟囱进行加工,“曲突徙薪”,就是把烟道由直改弯,“突”字同“堗”,在古代代表烟囱。即便是烟囱排烟不畅,古代房屋的特性也会最大限度挽救生命,因为它们不像现代住宅使用混凝土和塑钢玻璃,密封性差了很多。
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要略轻一些,正常情况下会悬浮在空气之上,古代房屋的屋顶多使用木制房梁构建,梁上有檩木,檩木上用椽,上面覆盖瓦片,有很大透气性;窗口使用的是油纸或丝纸,也都有一定透气性;另外门、窗等部位的密闭性都不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