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疗效好

文章来源:一氧化碳中毒   发布时间:2016-11-8 12:39:42   点击数: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煤炉取暖或者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等不当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我们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如何识别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与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接触时间长短、患者健康情况有密切关系。早期表现主要是:剧烈头痛、头晕、心慌、面部潮红、口唇呈现樱桃红色、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嗜睡、意识模糊、视物不清、感觉迟钝、幻觉等症状。这个阶段如果能够识别中毒症状,使患者脱离中毒环境,可以很快恢复。

如果继续处在中毒环境中,病情会进一步发展。中毒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丧失、昏迷、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加重会出现重度中毒,患者出现深昏迷、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消失、呼之不应、推之不动,这一阶段常伴有脑水肿、肺水肿、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如何进行现场急救

发生轻度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方式是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数小时后即可缓解。

如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丧失、昏迷、瞳孔和角膜反射迟钝等症状,可判定是中度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打开门窗,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处,解开领扣、裤带,针刺或以指掐人中刺激其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医院。

倘若发现患者有呼吸停止、昏迷、休克症状,应迅速将患者搬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先清除口腔、鼻腔的分泌物和呕吐物,解开领扣,放松腰带,去掉枕头,让病人仰卧,进行人工呼吸,同时拨打,等待医护人员的救助。在救护的同时应给病人保暖,防止并发症发生。

不管是一氧化碳中毒的哪个程度,急救的重点都是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缺氧状态缓解后,轻度中毒的患者很快会恢复,中重度中毒者需要进一步进行高压氧及其他综合治疗,防止迟发脑病的发生。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家中生火时煤炭要烧尽,不要闷盖,煤炉要安装烟筒。尤其在冬季阴天或雨雪天气,煤燃烧不完全,加上室外气压低,室内的一氧化碳不易排出。因此,在家中一定要采取防范措施,以免发生意外。

2.使用天然气热水器时,不要密闭房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洗浴时间切勿过长。

3.使用管道煤气时,要防止管道老化、跑气、漏气。煮饭烧菜时防止火焰被扑灭而导致煤气溢出。

4.热水器或煤气不应放置于家人活动的房间内。

5.宜经常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状况,尤其是在冬天、雨天。

6.应注意热水器或煤气正确的使用方法及保养,并随时注意是否呈完全燃烧状态。若产生红色火焰则呈不完全燃烧的现象较多,若产生蓝色火焰则大部分为完全燃烧。

7.煤气具应放在不燃烧材料上面,周围切勿放置易燃物品。

8.自动点火的煤气具在连续未点燃时,应稍等片刻,让已流出的煤气放散后再点火。

9.使用木炭吃火锅时,一定要注意室内通风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疗效好

当一氧化碳进入肺泡,迅速弥散入血液内,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吸入的浓度越高、时间越长,形成碳氧血红蛋白的数量就越多。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高倍,阻碍了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且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极慢,仅为氧合血红蛋白的1/。中毒后,大量相当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阻碍了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致使血中血红蛋白的正常携氧功能严重受阻,造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严重缺氧。

1.高压氧治疗首先是提高了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量,使组织得到足够的溶解氧,大大减少机体对血红蛋白携氧的依赖性,从而迅速纠正低氧血症。

2.高压氧可使血中碳氧血红蛋白迅速解离,加速一氧化碳的廓清速度,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的携氧功能。血氧分压愈高,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和一氧化碳的排除就愈快。

3.高压氧下血氧含量及血氧张力增加,组织中储氧量及血氧弥散半径也相应增加,故能明显改善组织细胞缺氧,从而迅速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4.高压氧能使颅内血管收缩(但不降低血氧含量),使其通透性降低,则有利于降低颅内压,打断大脑缺氧与脑水肿的恶性循环,从而抑制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促使脑功能恢复。

5.高压氧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并发症如肺水肿、脑水肿、休克、心肌损害、中枢性呼吸衰竭、挤压伤及挤压综合症等。

6.高压氧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及后遗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因此,若发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时,应尽快医院及早进行高压氧治疗。

多年来,医院对中度与重度CO中毒的患者,均不失时机及早应用高压氧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撰文:贾景兰

摄影:刘福贺

编辑:党委办公室

咨询转









































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blm.com/bzbk/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