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才是真正的切尔诺贝利

文章来源:一氧化碳中毒   发布时间:2024/8/9 11:45:25   点击数:
  

HBO推出的新剧《切尔诺贝利》,可以说是上半年的爆款。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

5集的迷你剧,目前更到第3集,依然在豆瓣维持着9.7的高分。

切尔诺贝利,光是念出这5个字,相信凡是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免不了打一个冷颤。

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人为灾难——切尔诺贝利核泄漏。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核事故

一切始于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随风飘散。

爆炸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

它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倍以上。

在年所提出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报告中,共56人死亡(47名救灾人员,9名罹患甲状腺癌的儿童),并估算暴露在高度辐射线物质下的大约60万人中,将额外有4,人将死于癌症。

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

毫无疑问,该事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最高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

时至今日,切尔诺贝利仍是一座无人区,辐射的影响依然没有被消除。

幸存者的真实口述

新剧《切尔诺贝利》对历史的高度还原及真相追寻,为它带来了极高的口碑。

而谈到这部剧,就不得不说它的参考蓝本——《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该书的作者名叫S.A.阿列克谢耶维奇,

来自白俄罗斯,年凭借此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阿列克谢耶维奇

在撰写切尔诺贝利的惨痛历史之时,她没有借用任何创造性的文学手法,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自传。

而是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完全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在这些经历者的口中,记录着这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受辐射影响致畸的婴儿

如《纽约时报》评价的那样“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有人因此质疑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写作功力,可她对切尔诺贝利灾难的纪实还原,正是作家手中那支笔的力量所在。

这些幸存者的口试实录,都在一字一句地告诉我“比一次灾难更恐怖的,是谎言。而比谎言更恐怖的,是遗忘”

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

正因为是报告文学,就意味着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段离别,每一次死亡都是切实发生在这个世界上。

就像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对她评价的那样:她那复述写作法的作品,为当代世人的苦难与英勇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这段历史应该被提起,应该被记录,也应该不从我们的记忆里消逝。

该说死亡还是爱情?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说死亡还是说爱情?”

这是第一篇的采访开头,来自一位消防员的妻子。

妻子名叫柳德,他的丈夫是一名消防员,他们结婚才刚刚不久,相爱又美满。

一晚丈夫接到临时通知,被派往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理由是“电站失火”。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

蒙在鼓里的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核泄漏的严重性,官方也选择用隐瞒来掩盖问题。

当时的天空像是被火焰点亮,柳德只能守在家里,等待丈夫的归来。

后来,医院,柳德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

可笑的是,当时官方仍以“煤气中毒”来搪塞核辐射的事实。

甚至后来丈夫被送往莫斯科救治,妻子也是从别人的口中得知。

带着所有存款只身前往莫斯科的柳德,在医院里隐瞒自己怀孕的事实,如愿见到了自己的丈夫。

就在莫斯科与丈夫相伴的时间里,她亲眼目睹着丈夫身体的溃烂。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

她说:

他开始变了——我每天都看见不同的他……烧灼的伤口开始显露……嘴里、舌头上和面颊上,开始出现小块溃疡,之后它们逐渐蔓延。粘液层层结痂,白色的痂皮。他的面色……体色,逐渐变得乌青……紫红……灰褐……但这是我的瓦夏,我那么珍爱的瓦夏!

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

辐射就这么不断吞噬着她的丈夫,而她依然坚持不离开他,全心全意的照顾。

接受超过人体承受辐射量4倍的丈夫,还是离开了人世。

而她肚子的孩子,也在分娩的那刻而宣告死亡。

一时间,她接连失去了两个挚爱。

痛心的是,因为辐射,作为家人的柳德,甚至无法安葬丈夫的遗体。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里水泥浇筑的棺

他的遗体只能被葬在焊死的锌制棺材里,水泥板的下面。

失去丈夫的柳德,在面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说:

他们正在死去,却没人真正过问。问我们经历过什么……看见过什么……人们不想倾听死亡,不想倾听恐怖……但是我给您讲述了爱情……我是怎么爱的……

逝者已矣,辐射永存

柳德的故事,只是属于这上千上万的幸存者之一。

在这场史上最浩大的悲剧里,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本身,也是核辐射的受害者。

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

她生活在污染区内,其母亲也因为辐射而双目失明。

所以在这本作品里,她不仅是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也是记录者。

在事故发生后五年,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辐射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的幸存者。

上百位受访者里,有无辜的居民、不知情的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痛彻心扉的经历。

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

当事件“平息”,他们却仍生活在恐惧、愤怒与不安之中。

辐射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折磨着他们的一生。

如果这场技术劫难尚未发生,如果没有掩埋真相而是紧急疏离人群,如果能够正视错误的发生而非消极的回避,是否这些受害者的痛苦会比现在少那么一些?

可惜我们不能知道答案是什么,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再来一次。

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在用平凡个体的声音拼贴出时代的全景,书写着一部人类的启示录。

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声音里,都藏着历史的秘密,国家的隐瞒,俄罗斯人的勇敢、愤怒、同情与爱。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

它比小说更惊人,也比电视剧更残忍。

据说,本是人类禁区的切尔诺贝利,在33年后的今天,成为了不少野生动物的聚集地。

30年后的切尔诺贝利

不少新闻都聚焦于生机的重返,而那些人类与地球的伤痕,却永远无法被治愈。

30年后的切尔诺贝利

在图片上看着如今森林与城市交融的切尔诺贝利,不禁想起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切尔诺贝利核爆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灾害事件,时至今日我还是不解,我所见证的究竟是过去还是未来?

这次灾难完全就是一场没有枪林弹雨的战争,与大屠杀、集中营一样,它折磨着无数的个体,带走了无数的生命。

这本书给了我们纪念时代苦难的勇气。

我们应该如此,我们本应如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blm.com/tjyy/1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