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对水产动物是种剧毒物质,养殖池中由于有动物排泄物,必定存在氨,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然而就其对鱼类毒性而言,鱼类是否氨中毒取决于鱼体内的氨的水平。
很多鱼塘由于水源条件不好,加、换水很困难。在养殖中、后期,池塘存鱼量大,投饵量加大,鱼塘(特别是秋天)往往氨氮严重超标,有个别鱼塘会出现氨中毒现象。特别是精养鱼池在鱼类生长旺季期间,因投饵量大,排池物和残饵增多,温度又高,有机物经氧化分解所产生的含氮物质也随之增多。
一、氨的产生途径和来源
1、鱼的呼吸
鱼通过鳃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淡水鱼和虾蟹的含氮代谢废物主要以氨的形式从鳃排出,氨通过鳃排泄的方式主要是依赖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当鱼体内的氨水平要高于水体时,这一过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若不能及时排出,当血液中氨的含量超过1%时,就极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即鳃的排氨若受到阻碍,滞留在鱼体中的氨水平会逐渐上升,就会引起鱼类的中毒。
2、鱼的尿液
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3、有机物被异养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
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养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
4、氨主要来源---排泄
主要来源于鱼类的排泄,其排泄率直接与投饵率以及所使用的饲料蛋白质水平直接有关。随着饲料蛋白在鱼体内分解,一些饲料蛋白用于形成鱼体蛋白(肌肉),另一些饲料蛋白作为能源,所产生的氨通过鳃排出。饲料中的蛋白质是投喂饲料的池塘中大多数氨的首要来源。
5、氨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底泥
底泥是从池塘底泥扩散出来的。大量的有机物质或由藻类所产生或作为饲料投入到池塘中。粪便固体和死亡藻类沉淀到池塘底部并开始分解。这一过程会产生氨,并从底部淤泥扩散到水体中。氨氮来源不断增加可能发生在随着养殖周期不断累积底泥越来越厚的老塘、高密度养殖的池塘。
6、水体缺氧
水体缺氧时,各种有机质、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溶氧不足一方面会抑制好氧的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其数量减少,另一方面会阻碍硝化反应的进行,致使氨氮、亚硝酸盐不断积累。
二、氨的危害
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是亚硝酸盐的十倍。在很低的浓度下即可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大致情况如下:
1、在0.01-0.02ppm(克/立方米,下同)的低浓度下
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此以往会慢性中毒。氨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鱼虾长期处于此浓度的水中,会抑制生长。水产动物慢性中毒会出现下列现象:
1)是干拢渗透压调节系统;
2)是易破坏鳃组织的黏膜层;
3)是会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
2、在0.02-0.05ppm次低浓度下
氨会和其它造成水生动物疾病的原因共同起迭加作用,加重病情并加速其死亡。
3、在0.05-0.2ppm次致死浓度下
在此浓度下会直接破坏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4、在0.2—0.5ppm的致死浓度下
在此浓度下鱼虾类会急剧中毒死亡。发生氨急性中毒时,鱼虾表现为急躁不安,由于碱性水质具较强刺激性,使鱼虾体表黏液增多,体表充血,鳃部及鳍条基部出血明显,鱼在水体表面游动,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嘴挣扎。
三、氨的中毒机理
氨氮中毒,实为非离子态氨的中毒。氨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把血红蛋白氧化成高价血红蛋白,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水中非离子态氨增加时,直接抑制鱼体新陈代谢所产生氨的排出。氨则在血液中积蓄起来。外界水中的氨因不带电荷,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容易透过细胞膜,从鳃丝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里面。这样一来,外来氨和自身体内的氨联合起来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蛋白。至此,血液中红血球则随之失去了与氧结合的能力。病鱼血液缺氧以后,鳃丝颜色发乌变紫,呈巧克力色样。同时,体表粘液分泌增多,皮肤充血,尤其鳃和鳍基出血明显,甚至呈现血斑。
病鱼因红血球不能与氧结合,机体生病活动表现缺氧无源。故机能失调、食欲下降、抗力下降等。轻者,生长缓慢,摄食与活动异常,易感各种疾病。重者,抢求无效,全池死亡。
分子氨的毒性表现为: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损伤鱼的鳃组织,降低鳃血液吸收和输送氧的能力。甚至导致鱼的败血症。
在合理管理的水产养殖池塘环境中,氨很少积累到致死浓度。然而,虽然不会导致死亡,但会有负面影响:生长速度降低、饲料转换率差,抗病能力下降等。所以,即使鱼类没有死于直接的氨中毒,但会以其他方式影响生产系统,最终影响整体养殖效果。
四、氨中毒的症状
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舒展,根基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鱼群中毒初期表现食欲下降,起水、抢食不紧不慢,时而游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喂量不多,食场周围则平静无鱼。但在池塘四周却可见到有鱼溜边漫游,甚至出现大白天浮头不散现象。这一阶段也随之有数量不等的死鱼现象,多见个体大者先死。
当进入严重中毒时,鱼群摄食下降,散群溜边,鱼群浮头受惊不散,开启增氧机后,鱼群回避不近,向四周散浮。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留心观察,可见病鱼呼吸困难,吃力张口,鳍条摆动加快。有时出现游动不安,甚至狂游乱窜;有时静静张口露头。时间不长则出现游动乏力,鳃盖及口裂张大,时而缓慢下沉,时而不由自主身体失衡侧卧。进而可见浮头鱼群游动无力,背鳍不时颤抖,呼吸微弱,身体侧翻,体色变浅,不久则昏迷而死。
活鱼鳃丝颜色乌紫发暗。血色暗红不鲜。这时如将病鱼捞起,细心观察,则发现鳃丝颜色乌紫或紫褐。打开腹腔,见到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同时肝、脾、肾的颜色均呈紫褐,并有淤血现象。
鱼群出现零星死鱼与白天浮头不下沉是最容易视见的状况。
五、鱼类氨中毒的防治方法
1.、增氧(打开增氧机或氧化剂),充足的溶解氧可将氨氮转化为菌体蛋白供藻类利用。
2、减少饲料投喂,减少氮来源。
3、泼洒碳源(红糖或桔水)培藻,同化氨氮,维持碳氮平衡;泼洒有机酸对水体解毒又补碳。
4、活化“降氨氮功能菌”泼洒,如养殖户有沸石粉可以一起泼洒。
微立旺,专注水产功能微生物原料服务,安全无毒,菌+酶微生物降氨氮,效果显著哦!
降氨氮功能菌
运用混合技术培养出来的多种厌氧性有益菌群,超耐低氧复合菌、复合酶等,有效活菌数≥20亿CFU/克。
粉状。
虾蟹、鱼类、海参、贝类、龟鳖、蛙类等各种水生动物。
1、本品为活菌,不含任何化学成份,降氨氮效果显著不反弹,在混合菌群作用下,恶臭的源头物质——氨、氮等难于合成。
2、预防氨氮亚硝酸盐和稳水,保持“肥活嫩爽”。
1、氨氮1.0以下时:50克/亩·米,连用2次,2天见效(以第二次使用时间为准),共克/亩·米。
2、氨氮在1.0-2.5范围内:用量克/亩·米,第2天减半使用1次,2天见效(以第二次使用时间为准),共克/亩·米。
3、若池塘底部黑臭,应使用1次硫细菌颗粒底改再降氨氮。
4、在氨氮超过2.5以上投料量过大的情况下,应综合治理:停料、改底、降氨氮、肥水方可效果显著。
5、本品用于土塘和小棚,效果特别显著。用于大排大灌的高位池和工厂化养殖要连用2-3天。
1、不能与消毒剂、氧化剂同时使用,应隔24小时以上。
2、雨天使用本品效果不明显。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