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产中,绝对单一的霉菌毒素中毒发生率很少。常见的是多种霉菌毒素混合感染的情况。
(一)中毒机理
霉菌毒素中毒主要是因为易感动物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谷物。日粮中营养成分不足,如缺乏蛋白质、硒和维生素也是引起霉菌毒素中毒的因素之一。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对猪的毒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损害猪免疫系统,减少胸腺分泌和外周T细胞数量,影响抗体的产生,降低机体主动和被动免疫能力,从而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二是损害猪的重要组织器官,特别对肝、肾、生殖器官等的损害;三是损害猪的中枢神经系统(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四是降低了猪的生产性能,食欲减退或丧失,生长受阻,饲料转化效率下降,繁殖性能下降,猪群易发生流感、喘气等呼吸道疾病、胃肠炎和猪皮炎肾病综合症;五是肉品质下降,猪群容易发生PSE猪肉,并且使猪瘦肉生长潜力下降10%左右。另外,霉菌毒素也是引起猪群发生皮炎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诊断
多种霉菌毒素长期慢性中毒,导致猪群首先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厌食、少吃、日增重减少;其次,免疫抑制或免疫失效,继发感染增多;最后,繁殖机能受损,阴道炎、不孕、流产、乳房肿大。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屡不见效。但停饲旧料、更换日粮后,却可见症状明显消退。
各种猪群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如下:
仔猪:拉稀,膝腕关节及皮肤溃烂,口腔粘膜溃烂,中毒仔猪常急性发作,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头弯向一侧,头顶墙壁,数天内死亡。
大猪:病程较长,呈慢性症状。一般表现体温正常,初期食欲减退,嘴、耳、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出现红斑,后期食欲废绝,腹痛,下痢或便秘,粪便中夹有粘液和血液。
妊娠母猪:表现死胎、木乃伊、流产或新生仔猪死亡率上升,以及产后发情的不正常。
青年母猪:小母猪提前发情、外阴水肿、早熟性乳房发育,青年母猪阴门红肿,子宫体积和重量增加,表现为发情或临产症状。
成年母猪:黄体滞留、不发情、假妊娠、早期胚胎死亡和母猪流产,阴道炎、后备母猪屡配不孕等。
哺乳期母猪:表现为逐渐拒食,持续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影响哺乳期乳猪成活率,大剂量霉菌毒素会导致母猪出现直肠和阴道脱出。
成年公猪:公猪包皮水肿、性欲降低、精子畸形,睾丸萎缩。
多数猪消瘦、贫血,严重者皮肤苍白,鼻镜灰白;个别猪有鲜红的血便,排红褐色尿液;部分猪巩膜黄染,阴道黏膜黄染;部分猪体温轻度升高,最高达40℃;多数猪精神抑郁,无食欲;呕吐、拒食、黄疸、脱肛,弓角反张、空嚼等精神症状;在背部、胸侧有蒲扇大左右对称的浅表性皮炎与脱毛;尾端或耳尖、干性环死,引起咬耳,咬尾。
猪场中如出现以上1~2种现象即应疑为霉菌毒素中毒。从吃入带毒饲料至出现症状约需7~10天以上;当发现症状时,往往已中毒多日。发现可疑中毒首先应更换饲料来源。
剖检主要病理变化是肝脏、肾脏损害及消化道损伤。霉菌毒素中毒导致肾脏肿大、苍白或出血,无结晶盐发亮感,而以苍白为显著特点。肾脏中度肿大、黑红色质地脆弱,轻压即破裂,切面结构模糊实质极易刮下,切面全呈黑红色。肝脏中度肿大,脂肪黄染,肝土黄色,不见肝小叶结构,质脆,实质易刮下。胆囊中度肿大,胆汁浓稠,未见出血。脾呈黑红色约肿大1倍,但质地正常,切面上脾小体可认。膀胱黏膜轻度充血,有绿豆大出血点。心脏出血,胸腺萎缩、肠淋巴萎缩,皮下小点出血,回盲口钮扣状溃汤,其病变极似“猪瘟”。皮下组织黄染,胸腹膜、肾、胃肠道出血;急性病例突出变化是胆囊粘膜下层严重水肿。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综合病理变化如下图
猪肝脏变脆、颜色苍白并伴有脂肪变性
猪胃黏膜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
病猪肺部表面有灰黑色坏死点
肾出血
猪胆囊肿大、胆汁稀薄
饲料发热色泽变暗,有发霉味,猪只拒食厌食,粉状饲料有结块或呈珠网状,谷物子粒或粉料有红、黑、青或黄色的霉斑,玉米表面发红,或者表面无异状但是剥开胚乳可见霉变。受霉菌感染的谷物从重量上来说稍轻,颜色也有变化。霉菌污染严重的话,胚乳呈白垩状。
⒈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黄疸、贫血、神经症状(肝源性脑病)、肝肿大、变性。
⒉赭曲霉毒素与桔青霉毒素中毒症状:血尿或血蛋白尿、肾变性、肿大。
⒊单端孢霉毒素(DON、T-2)中毒症状:拒食、呕吐、肠炎、便血、对称性皮炎。
⒋F-2毒素中毒症状:返情严重,较多配种母猪返情。
⒌检查饲料有霉变现象发生,其次饲料中未添加霉菌毒素去除剂或者剂量偏小,不能发挥去除霉菌毒素的作用。
⒍长期慢性霉菌毒素中毒,导致免疫抑制,会引发消化道大出血为特点的猝死型肠道传染病。
⒎在同一时间饲喂的情况下,病猪发病的时间相对接近“无传染性”。体重越大采食量越大的猪,发病越剧烈,全身症状越严重。
⒏多个猪群同时发生多系统多个器官的病变。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在黄曲霉毒素中毒时,初期出现食欲减退、贫血、渐进性消瘦,易诊断为慢性消耗性疾病;若出现黄疸,易诊断为附红细胞体病、肝病;当后期出现神经症状时易诊断为李氏杆菌病、脑炎。
⒐霉菌毒素中毒具有突然性和群发性,流传快、死亡率高,疾病的发生同摄取的饲料密切相关,无康复周期,发病和死亡率数目增多,某些器官和系统的特征性损害,毒素少量多次进入机体,直接损害肝脏和其他各系统,对免疫有负面影响。
⒑一般认为,单纯霉菌毒素中毒的病猪,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不升高,但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因霉菌毒素中毒的病猪在发病初、中期常伴有体温持续升高的现象,此时应用特异性抗血清、抗生素或抗病毒性药物均不能使体温下降。剖检及实验室检查可排除细菌或病毒感染,常规血检显示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此类患猪体内经常可分离到产毒素性霉菌和相应的霉菌毒素。
(三)预防和治疗方法
多种霉菌毒素混合感染对猪群危害巨大,因此预防和治疗霉菌毒素中毒,对猪群健康、降低损耗、提高效益很有必要。
1.选择适当的饲料保存方法,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中的水分,使霉菌无法生长或减少霉菌生长。严格按照国家霉菌毒素控制标准挑选饲料和饲料原料。根据我国有关规定,饲料中以下各种毒素的允许最高限量分别为:黄曲霉毒素Bμg/kg,烟曲霉毒素50μg/kg,赭曲霉毒素20μg/kg,T-2毒素80μg/kg,呕吐毒素μg/kg,玉米赤霉烯酮μg/kg。
2.饲料中补加蛋白质、氨基酸、硒、维生素。
3.使用优质防霉剂,预防原料或成品饲料霉变。
4.使用有效的霉菌毒素去除剂,减少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
5.发现中毒症状后,立即停喂含毒素的饲料,更换安全饲料。
6.对正在发病的仔猪推迟免疫注射,同时加强对哺乳仔猪的护理,以免引起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
拉萨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大概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