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模拟卷

文章来源:一氧化碳中毒   发布时间:2021-7-13 10:39:05   点击数:
  治疗皮肤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7/5795135.html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以下性质和用途的对应错误的是()

A、金属钨的熔点高﹣﹣可作保险丝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作食品防腐C、金刚石坚硬﹣﹣用于裁玻璃D、氧气能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正确答案

A

解析

A、保险丝要求金属的熔点低,不能用钨丝,符合题意;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作食品防腐,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可以用于裁玻璃,不符合题意;

D、氧气能供给人体呼吸,故可以用于医疗急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氧化镁:MgO2B、两个氢原子:2HC、钠离子:Na1+D、氧化铝:AlO正确答案

B

解析

A、氧化镁是由显+2价的镁元素和显-2价的氧元素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MgO,不符合题意;

B、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符合题意;

C、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省略不写,故钠离子可表示为Na+,不符合题意;

D、氧化铝是由显+3价的铝元素和显-2价的氧元素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Al2O3,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碳粉B、花生油C、牛奶D、酒精正确答案

D

解析

A、碳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A不符合题意

B、花生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B不符合题意

C、牛奶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C不符合题意

D、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B、打磨宝石C、燃气燃烧D、河水结冰正确答案

C

解析

A、矿石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打磨宝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燃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河水结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属于氧化物的是()

A、O3B、NaClC、H2O2D、H2CO3正确答案

C

解析

A、O3是一种只有O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属于单质,不属于氧化物,选项不符合题意;

B、NaCl是由Na、Cl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含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选项不符合题意;

C、H2O2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含有氧元素,则属于氧化物,选项符合题意;

D、H2CO3是由H、C、O三种元素组成的,则不属于氧化物,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氢氧化钙俗称()

A、石灰石B、生石灰C、熟石灰D、石灰浆正确答案

D

解析

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不符合题意;

C、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Si3N4在电子、军事和核工业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其中Si显+4价,则N的化合价是()

A、-4B、+4C、-3D、+3正确答案

C

解析

硅元素显+4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4)×3+4x=0,则x=-3价。

故答案为:C。

8、某生成Si3N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SiCl4+aNH3=Si3N4+12HCl,其中a应为()

A、4B、3C、2D、1正确答案

A

解析

3SiCl4+aNH3=Si3N4+12HCl根据a与氮原子或者氢原子有关,即根据氮原子个数不变可得a=4或者氢原子个数不变可得3a=12,解答a=4故选:A。

9、水的净化过程中加入氯气的作用是()

A、杀菌消毒B、吸附有害物C、促进沉降D、凝聚小颗粒正确答案

A

解析

天然水在净化过程中可添加明矾作凝聚剂,以便于固体杂质的沉降;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去除水中的异味和有色物质,添加液氯的作用是杀菌消毒。

故答案为:A。

10、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发出蓝紫色火焰B、火星四射C、发出白光D、产生白烟正确答案

A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石墨的用途错误的是()

A、制造铅笔芯B、做干电池电极C、用于切割玻璃D、用作润滑剂正确答案

C

解析

A、石墨质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色痕迹,所以可用来制铅笔芯,A不符合题意;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做干电池电极,B不符合题意;

C、石墨质软,不能用于切割玻璃,C符合题意;

D、石墨具有滑腻感,可用作润滑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分解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Fe+2HCl═FeCl2+H2B、CH4C+2H2C、Mg(OH)2+2HCl═MgCl2+2H2OD、CaCO3CaO+CO2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Fe、H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且属于置换反应,故A不选;B.C、H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且属于分解反应,故B选;C.为复分解反应,无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D.为分解反应,无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故选:B。

13、错误的操作是()

A、AB、BC、CD、D正确答案

C

解析

A、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A不符合题意;

B、点燃酒精灯的方法考虑:用火柴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引燃,B不符合题意;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外焰加热,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的中上部,C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的方法:用火柴点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有关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B、碳燃烧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C、用点燃的方法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还原氧化铜正确答案

B

解析

A、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不会造成酸雨,选项不符合题意;

B、碳在氧气充足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分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选项符合题意;

C、用点燃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则必须加入氧气,但这样又会引入氧气杂质,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或氧化铁以使一氧化碳氧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还原氧化铜,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活性炭除味剂B、水作冷却剂C、稀有气体作保护气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正确答案

C

解析

A、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具有吸附性,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作冷却剂是利用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比热容大,选项不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是利用了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选项符合题意;

D、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的物理性质--升华时能吸收热量,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A、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NB、通电后气体产生的速率相同C、气体M、N的质量比为1:2D、检验M、N气体可证明水的组成正确答案

D

解析

A、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较多,由图示可知应是M,A不符合题意;

B、通电后气体产生的速率负极快,正极慢,B不符合题意;

C、气体M、N的质量比即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C不符合题意;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检验M、N气体可证明水的组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7、如图所示加热铜丝引燃白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用加热铜丝的方法引燃白磷,可以减小误差B、试剂瓶内液面上升至1,证明氧气的质量分数约是20%C、用木炭粉代替白磷也可达到实验目的D、若白磷过量,实验数据可能偏大正确答案

A

解析

A、用加热铜丝的方法引燃白磷,能够防止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气体逸出,可以减小误差,A符合题意;

B、试剂瓶内液面上升至1,证明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20%,C不符合题意;

C、用木炭粉代替白磷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这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液面不能上升,C不符合题意;

D、白磷应该过量,确保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使实验结果更准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打开一瓶盐汽水,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盐汽水中只有二氧化碳一种溶质B、打开汽水瓶,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小C、剩余汽水中不含二氧化碳D、升高温度汽水变为二氧化碳的不饱和溶液正确答案

B

解析

A、盐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盐等多种溶质,A不符合题意;

B、打开汽水瓶,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B符合题意;

C、剩余汽水中含有溶解的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升高温度,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剩余溶液仍为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9、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B、含有同一种原子的物质是单质C、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D、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正确答案

B

解析

A、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A不符合题意;

B、同一种原子可形成不同的单质,含有同一种原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B符合题意;

C、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微观上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M所表示的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20%B、t2°C时,甲、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甲先析出晶体C、t3°C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C,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t1°C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3°C,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M在乙物质溶解度曲线上,M点的溶解度是20g,所以溶质质量分数是×%≠20%,故A错误;B、t2°C时,甲、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甲、乙同时析出晶体,故B错误;C、t3°C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不相等,所以溶液中的溶剂质量不相等,降温至t1°C,虽然溶解度相等,但是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不相等,故C错误;D、t1°C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相等,升温至t3°C,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故D正确。故选:D。

二、填空题(共14分)

21、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大气中的臭氧(O3)能吸收紫外线,与臭氧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是,下列不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填编号)。

A.露天焚烧垃圾

B.治理工地扬尘

C.发展轨道交通,低碳出行

②我们需要清洁的能源。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氢能作为理想的新能源,重要原因是它的燃烧产物无污染,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科学家正在努力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除了氢能还有等(写一个)。

③我们需要洁净的水。FeCl3也可作自来水生产的净水剂。FeCl3中Cl元素为-1价,Fe元素的化合价为;1molFeCl3中约含有个Fe原子(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正确答案

①O2;BC;

②石油;2H2+O22H2O;太阳能(答案合理即可);

③F+3;6.02×。

解析

解:①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臭氧也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化学式为:O2;A.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是增加空气中PM2.5的主要原因;B.治理工地扬尘能防治空气中PM2.5的产生;C.发展轨道交通,低碳出行能防治空气中PM2.5的产生。故选:O2;BC;

②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氢能作为理想的新能源,重要原因是它的燃烧产物无污染,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科学家正在努力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除了氢能,还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③FeCl3中Cl元素为-1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则可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1molFeCl3中含有1mol铁原子,约为6.02×个Fe原子。

三、简答题(共23分)

22、(12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粒白磷,塞好瓶塞后玻璃管下端刚好能与白磷接触,将整套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至平衡,取下橡皮塞,将玻璃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塞紧瓶塞,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1)实验时,气球的变化是。

(2)根据白磷引燃前后的变化,可知燃烧的条件是;玻璃管受热不燃烧,白磷受热能燃烧,可知燃烧的条件是。

(3)实验前后天平保持平衡,实验后,松开橡皮塞,则天平指针(填“向左偏”“向右偏”或“指向中间”)

(4)白磷(P4)燃烧生成P2O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正确答案

(1)先膨胀后缩小。

(2)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

(3)向左偏。

(4)P4+5O22P2O5。

解析

解:(1)实验时,白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冷却至室温后,瓶内氧气消耗,气压减小,气球收缩,因此气球的变化是先膨胀后缩小。

(2)根据白磷引燃前后的变化,可知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玻璃管受热不燃烧,白磷受热能燃烧,可知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

(3)实验前后天平保持平衡,实验后,松开橡皮塞,空气进入瓶中,则天平指针向左偏。(4)白磷(P4)燃烧生成P2O5,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4+5O22P2O5。

23、(11分)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如下:

①80℃氯化钠的溶解度是g/g水。

②20℃时,15g水中溶解g氯化钠刚好形成饱和溶液。

③粗盐(含有泥沙的氯化钠)提纯的实验过程如图一所示,溶液A是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操作Ⅱ是。

④操作Ⅲ过程中溶液质量与时间变化关系示意图如图二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选填编号)

a.m3=20gb.L、P表示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c.(m2-m1)是减少的水的质量d.N点时,停止加热

正确答案

①38;

②5.4;

③不饱和,过滤;

④b。

解析

解:①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80℃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8g/g水;

②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所以15g水中溶解×15g=5.4g氯化钠刚好形成饱和溶液;

③粗盐提纯最后得到的精盐质量为4.5g,20℃时,15g水中溶解5.4g氯化钠刚好形成饱和溶液,所以溶液A是不饱和溶液,操作II是过滤;

④a、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所以m3<20g,故错误;b、L、P表示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正确;c、(m2-m1)是减少的水的质量和析出晶体的质量,故错误;d、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故错误。故选:b。

四、实验题(共11分)

24、某小组设计如下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不考虑盐酸的挥发性)。

①写出仪器a的名称。

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中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C装置的作用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实验二中,先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再加热,目的是________;D处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F的作用是。

④设计实验证明储气装置中的一种气体成分。

正确答案

①长颈漏斗;

②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检验CO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混合气体加热发生爆炸;CO2+C2CO,吸收尾气;

④向储气装置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气体中含有CO2。

解析

解:①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a是长颈漏斗;

②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B中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碳酸,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C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实验二中,先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再加热,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混合气体加热发生爆炸,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一氧化碳有毒,所以装置F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

五、综合题(共12分)

25、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图一所示。

①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5%”的含义是。

②含溶质0.2mol的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可以生成多少克氧气?(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③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较合理的发生装置是(选填装置编号);

④探究溶质质量分数、催化剂质量、温度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方案,其中实验甲、乙、丙的目的是;实验戊中,w=,t=.

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一段时间,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用图二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有关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选填编号)。

a.实验开始前装置D中必须装满水

b连接C、D、E装置后点燃酒精灯c.停止加热后,量筒内液面会下降d.停止加热前应断开C、D装置,防止液体倒流

正确答案①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5g;②3.2g;③A;④探究催化剂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5%或10%;20或30;⑤2KClO32KCl+3O2↑;bc.解析

解:①“5%”的含义是: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5g;

②0.2mol的过氧化氢的质量=0.2mol×34g/mol=6.8g,设可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2H2O22H2O+O2↑.8gx

=x=3.2g;

③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较合理的发生装置是A,因为二氧化锰是粉末;

④探究溶质质量分数、催化剂质量、温度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方案,其中实验甲、乙、丙的目的是:探究催化剂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戊中,w、t分别是5%、20或10%、30;

⑤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装置内原本有空气,排出的液体体积即氧气体积,水可以不装满,选项a错误。停止加热后CD内气压变小,液体从E倒吸入D,E内液面下降D内液面上升,选项c正确,由于CD是通过短管连接,有高度差,故液体不可能从D倒吸入C选项d错误.

特别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blm.com/bytj/1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