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按:各位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或经历——当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的暴风雨来临前,人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惬意和舒适感?这和电影《阿甘正传》里丹中尉在捕虾船桅杆上对着暴风雨狂喊很相似,真是来自风暴的奇怪祝福。
穆齐尔在小说《没有个性的人》的开头写道:“大西洋上空有一个低压槽;它向东移动,和笼罩在俄罗斯上空的高压槽相汇合,还看不出有向北移避开这个高压槽的迹象……”让人有一种强烈的、怪兽涌动的画面感。然而,被风卷起的空气中的离子,真的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吗?
文/SarahScols
译/夜之帝王
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nautil.us/issu/37/currnts/th-strang-blissfulnss-of-storms
来自风暴的奇怪祝福
当一只鹿朝着我狂奔而来,一根松树枝从我头顶飞过,我很确定这事不太对劲。天色很快变暗,远处传来类似火车呼啸过森林的动静——声音先至,随即迎面扑来猛烈的风浪。树木被吹得朝一个方向整齐弯曲,然后又弹回来狠狠打在紧挨的树上。
我开始应接不暇,巨大的卷轴云层层叠叠,被闪电紧紧捆扎成一堵沉重的云墙,直接掠过西弗吉尼亚州的格林班克小镇,翻涌着蔓延过阿勒格尼山脉。蓝天映衬着锋锐的云峰,与其说这是一种天气,倒不如说像是抽象派画家罗斯科(译注:美国抽象派画家。生于俄国,10岁时移居美国,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合学院学习)的作品。我曾经在这个偏远的小镇居住过一段时间,当时我正和往常一样,在从我家到我所工作的国家射电天文台的路上跑步。肾上腺素告诉我,我得再跑得快一些。
我在12分钟内跑了两英里,这是一段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我也从未经历过的旅程:一路需要跨过许多被风吹倒在路中间的电线杆和树木。好在我意外地安全回到了家中,随即牵着我的狗来到了农舍的地下室避风。经历了令人不安的30秒之后,我又作死回到楼上,打开门站在门廊上。城墙一般的飓风狠狠拍打在我的身上。闪电如同频闪闪光灯一般狂闪不止。我开始清醒了,我还活着。云层继续向前推进,这股狂暴的力量似乎清洗了空气,给整个世界打上了黄色的灯光。
我并不是第一个体验和尝试用文字描述这种极端天气的人。沃克·珀西在他于年出版的小说《最后的绅士》中就曾有写道:“他觉得,所有人都和他一样,认为此时此刻还不如呆在飓风里。”现在,人们在各地的天气预报节目中用交叉手指的方式来表示暴风雪将会加剧。雷雪天气往往会使人们感到头疼。珀西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小说家,也曾被这种气象所吸引。在他于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早期随笔中,他问道:“当人们置身于舒适环境中时,为什么会感到糟糕,置身糟糕的环境中却感觉良好?”
为什么飓风可以让你从连你自己都可能没察觉的情绪低潮中挣脱出来,变得情绪高涨?这对于哲学家,小说家,包括哲学和小说的爱好者而言,都将是个说不尽的话题。而这个现象本身也会因我们自身而放大——破坏性带来的罪恶感将会蚕食我们的理性,而对自己的反感使得我们对这些极具破坏力的现象喜闻乐见。
但是风暴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心理层面。一门名为生物气象学的科学正在试图解释大气的变化对生物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总的来说,这门科学研究的主题大体包括季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农业对气候的依赖,以及天气是如何传播或者抑制人类疾病的。几十年来,其中一个方向的研究人员甚至提出一个理论:被风卷起在空气中的离子将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对环境作用于人类方面的解释,有时候会让你感觉这压根儿就是伪科学。带电离子影响人类的理论直接导致了一些存在争议的医疗方式出现,比如空气负离子疗法。话虽如此,最近一项严谨的研究却暗示了离子、生理与心理三者之间神秘的关系。
上世纪中期,离子发生器和离子测试仪技术日渐成熟,业界标准也愈发完善,科学家们开始尝试解读因环境和天气作用而散布至空气中的离子和人类心理之间的关系。不管是自然产生,还是在装置中人工制造出来,离子的电属性都是一样的:负离子多了一个电子,正离子缺少一个电子。当空气摩擦地面或者撕裂水滴的时候,不显电性的分子被剥夺了一个电子。而这个电子会在一番辗转之后吸附到氧分子上,使得后者变成了一个负离子。
在盛夏或者潮湿的野外,空气中往往富含这种负氧离子,人们会感到愉悦。从天而降的雨水和击打在暗礁上碎裂开来的浪花,都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负离子。闪电也是如此。而正离子则往往依附在烟、霾、粉尘等污染物上,通常出现在室内,都市里,还有冬天。而像加州的桑塔利亚飓风那灼热干燥的暴风雨前锋,也会带来正离子。
闪电如同频闪闪光灯一般狂闪不止。我开始清醒了,我还活着。
新奥尔良州的医学博士丹尼尔·西尔弗曼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的科恩布鲁,是最早探测天气中离子浓度变化对人类身体与心理所造成的影响的科学家。影响结果会是完全意义上的积极或者消极?还是中性?年,他们对实验者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人造电子接触实验。
实验期间,西尔弗曼和科恩布鲁通过脑电图观察了实验者的脑电活动。不管是只被负离子,或者正离子,或者两者同时(此处暂不明确)充斥的环境中,实验者绵长而缓慢的α型脑电图看上去平缓而放松。另一个研究组后来也证实,当实验者接受负离子作用时,他们的大脑活动会相对轻松,感觉会愈发敏锐。尽管他们的结论并不确凿,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进行的另外三个研究,都揭示了电子是如何影响人类感知自我状态(舒适和不安)的过程。比照这个实验,有些研究得出结论:正离子产生消极情绪,有些则声称负离子会使人产生积极情绪。
这些模糊不清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了一项普遍的认知:正离子有害,不仅会助长犯罪率,还会引发哮喘,使人变得易怒。而负离子则帮助你变得更快乐。但是这些实验本身在证明这些论点哪怕其中一点的过程中,都缺乏说服力。研究人员所做的全是混乱的实验过程,不规范的测量和存在问题的实验变量控制。
年至年期间,又相继出现了13项关于电子的精神效应的研究。其中11项都声称得到了明确的实验结果,且结论导向:正电子有害,负电子有利。而同样由于实验对于剂量的把控,过程的设计和变量的控制都存在问题,我们仍然无法得出一个保证正确的结论。
即使电子真的会改变我们的生理状态,科学家至今也不清楚它们的作用原理。A.P.克鲁格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的E.J.里德以及希伯来大学的菲利克斯·苏曼提出了一个在某一时期普遍被接受的理论——5-羟色胺假说。他们声称,正离子会产生大量的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可理解为化学信使,通常与感知快乐、愉悦的受体相关)。但是高浓度水平同样会引发问题——我们后来称之为“5-羟色胺刺激综合征”。根据作者所言,正离子将增高血液中的5-羟色胺浓度。而负离子为了恢复浓度的平衡,会从神经递质上剥夺下这些由有机分子组成的胺,令5-羟色胺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其他的科学家认为5-羟色胺假说存在问题。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科临床心理学教授米歇尔·特曼是最近正在从事关于电子的研究的科学家中的一员,他指出:“所谓的5-羟色胺假说所北京治疗白癜风皮肤病医院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